2024年剛剛過去。 回望這一年,“文學”留下深深的轍印。對大眾來說,這一年,文學借著新技術頻繁出圈,不光走進直播間,還帶火了地方旅游業(yè);素人寫作者重新獲得關注,給人們帶來閱讀快感的網文風靡海外;大眾開始討論“技術”,因為他們也發(fā)現,有些讓他們欲罷不能的網文可能也有AI參與代寫的部分…… 2024年的中國文學異彩紛呈,我們選擇用七個關鍵詞,重溫這一年的文壇激蕩。 1 直播帶貨 2024年年初,老牌文學雜志《人民文學》率先走進網紅直播間,累計895萬人次觀看,最高同時在線70萬人,上億次點贊,最終以1983萬元的銷售碼洋落下帷幕;2024年2月,《收獲》主編程永新,攜作家余華、蘇童做客網紅直播間,暢談文學與雜志,銷售額達1246.2萬元;歲末年終,《人民文學》再度出擊,雜志主編施戰(zhàn)軍攜手著名作家莫言、梁曉聲,一同在直播間聊文學、聊雜志,在約兩個小時的活動中,共售出2025年全年雜志計2.9萬套。 一方面,各大傳統(tǒng)文學期刊紛紛開始嘗試“直播帶貨”,適應這個突飛猛進向前發(fā)展的時代,另一方面,也有幾家老牌文學報紙、期刊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轉型或休刊。 文學進入帶貨直播間,有人認為這是文學在曠野中“尋親”,也有人認為這是“文學消費”的奇跡。但不管怎樣,它最終促進了文學的傳播,提升了文學的能見度。 2 新疆/李娟 2024年5月,8集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熱播。宣傳詞上說,這部劇是根據李娟的同名作品改編而成。這部劇不僅帶火了新疆的文旅,也帶旺了李娟的圖書銷量。 在5月、6月,文學圈與非文學圈,談論最多的就是李娟和她的作品。《我的阿勒泰》是李娟在2010年出版的散文集,書中記錄了阿勒泰地區(qū)生活的點點滴滴。全書文字明凈、質地純粹,展現了游牧民族在邊地深遠豐富的生存景觀,充滿樸野清新的氣息,阿勒泰也由此成為很多人的精神原鄉(xiāng)。該書自出版后,一直是常銷圖書。在同名電視劇熱播后,《我的阿勒泰》總銷量已過百萬,李娟作品最高日銷量達5萬冊。 《我的阿勒泰》的熱播,還讓新疆文學從邊緣走向熱議的中心。除了李娟,劉亮程、王蒙、帕蒂古麗,也被讀者一再提及。 3 AI寫作 關于AI寫作的討論,從年頭到年尾,一直沒有停歇。 雜志主編、作家、評論家、詩人,就AI寫作討論得熱火朝天。看起來,AI寫作給他們帶來種種焦慮。討論的中心問題是,AI真的能寫出具有靈氣的純文學作品嗎?絕大多數討論者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學者唐曉渡就認為,AI創(chuàng)作將淘汰掉大量三流、四流乃至二流藝術家,不管是小說家、詩人還是作曲家、畫家,這種場景很快就能看到。但是他相信那些最優(yōu)秀的藝術家是完全不可替代的。 而東南大學教授張娟則給出另一個可能:AI遵循的是海量的數據計算和應用。但近幾年,海量的數據庫巨大膨脹,語料庫的質量卻在急速下降。比方說用軟件來做翻譯,前幾年還不錯,但近幾年質量越來越差。這是以前從沒想過會發(fā)生的現象。 那么,AI的創(chuàng)作是否也會走上這條路徑,越來越向更加低劣化的方向去發(fā)展呢?從AI翻譯的例子看,這不無可能。 4 女性文學 2024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爆冷”,韓國女作家韓江獲獎。 女性作家近幾年涌現得越來越多,其聲量也越來越不易被人忽視。隨著韓江的獲獎,韓國女性作家群體也受到學界的關注。中韓文學與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徐黎明注意到,在韓國文壇,無論是詩人還是小說家,男性比重漸漸下降,女性占據了大多數。這也是近年來世界文壇的趨勢。徐黎明認為,這和性別政治、經濟發(fā)展、社會結構變革都有關系,而最為直接的關系是讀者群的變化?,F在看小說的人群主要是20歲到40歲的女性。讀者群體性別比例的改變,促進了作者群體性別比例的變化。 5 出海 近日發(fā)布的《中國文化產業(yè)IP影響力報告(2024)》(由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意產業(yè)技術研究院編制)指出,中國IP逐步打破歐美、日韓在IP市場的壟斷,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越發(fā)亮眼,網文、影視、游戲已成為我國文化出海的“新三強”,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 《報告》指出,IP價值分布呈倒金字塔結構,頭部IP數量有增長趨勢。同時,頭部IP改編成功率較高,開發(fā)力具有明顯優(yōu)勢。其中,《慶余年》是文學類IP開發(fā)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斗破蒼穹》《大奉打更人》《墨雨云間》等熱門IP。 在“IP改編潛力價值榜”中,網絡文學占據絕對優(yōu)勢地位,其中,《詭秘之主》《流浪地球》《原神》列動漫改編價值榜前三,《千里江山圖》《道詭異仙》《藏海傳》列影視改編價值榜前三,《斗羅大陸》《斗破蒼穹》《詭秘之主》列游戲改編價值榜前三。而在整體榜單中,除玄幻、仙俠、古言題材外,《天才俱樂部》等科幻題材IP也占據重要位置。 6 告別 2024年,很多作家作別人間。每一位作家的離世,都將人們拉回曾經的文學現場。 2024年2月4日,女作家諶容去世。她的《人到中年》曾引發(fā)全社會對知識分子問題的重視。3月28日,《讓子彈飛》作者馬識途去世,享年109歲;同一天,《巨流河》作者齊邦媛也以100歲高齡與世長辭。 5月13日,諾獎作家艾麗絲·門羅去世,親生女出面控訴,留下一地雞毛。28日,“巴蜀鬼才”、著名劇作家魏明倫去世,讓人再度回到上世紀80年代對他的《潘金蓮——一個女人的沉淪史》引發(fā)的大討論時刻。 7月27日,樂黛云去世,她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中西文學比較的學科體系;10月11日,詩人痖弦去世。同月,從南京開啟文學航程的女作家聶華苓,在愛荷華“靠了岸”。 11月,葉嘉瑩與世長辭;12月,瓊瑤去世,“男金庸,女瓊瑤”的時代降下帷幕。 7 素人寫作 素人寫作的崛起并不是從2024年才開始的,但2024年,素人寫作被放入“新大眾文藝”的概念下重新審視。在2024年,外賣詩人王計兵出版詩集《低處飛行》、出租車司機黑桃出版《我在上海開出租》、清潔工畫家王柳云出版小說《風吹起了月光》、曾換過19份工作的胡安焉出版《我比世界晚熟》,等等。作為業(yè)余作家,他們積極投入寫作實踐,從他們所站的方位平視這個世界,將專業(yè)作家俯視不到的那些更為深入的社會肌理傾注筆端。 2024年的“文學”,因為電子技術的介入,而多了諸多話題。但拂去浮塵,人們對“文學”的關注和喜愛,始終如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