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余年來,江蘇文壇重要作家、經典作品層出不窮,各類文學思潮、文學現(xiàn)象、文學期刊、文學社團屢開時代先河。近日開幕的第30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12編30卷約1000萬字的《江蘇新文學史》甫一發(fā)布,就成為一道“重磅”的文學風景。 《江蘇新文學史》由省委宣傳部指導立項,省作協(xié)和江蘇當代作家研究中心組織編撰,上起1892年,下訖2019年,全面深度地反映了江蘇新文學發(fā)展的輝煌歷程和重大成就。對首次擔任中國作家館主賓省的江蘇而言,這部體大思精的新文學史是對百年間江蘇文學的一次檢閱和文學蘇軍實力的整體展示。發(fā)布會后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就江蘇文學盛世修史的可行性、獨特性和啟示性,全國專家學者展開熱烈討論。 以勇氣和底氣追尋“文學之根” 與會學者認為,《江蘇新文學史》系統(tǒng)總結江蘇新文學發(fā)展的軌跡、經驗,深入提煉百年江蘇新文學史的當代價值和世界影響,為中國百年文學史的構建提供江蘇模式、奉獻江蘇智慧,成為構建中國文學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要成果之一。 盛世修史是時代機遇,也需要勇氣和底氣。“大項目要有‘大支持’‘好隊伍’和‘大決心’?!苯K當代作家研究中心主任韓松林談起《江蘇新文學史》誕生的背后:有來自省委省政府的項目支持、熱心指導,有以丁帆為代表的60多位省內專家學者的強強聯(lián)合、集思廣益,也有面對龐大史料、紛繁脈絡時迎難而上的決心與膽略——種種力量的“加持”,催生了這部皇皇巨著。 江蘇文學界一直有著及時總結經驗、自覺積累史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2014年,省作協(xié)就成立江蘇當代作家研究中心,推出《江蘇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叢書》《江蘇當代文學批評家文叢》《江蘇青年批評家文叢》,為江蘇文學盛世修史打下牢固基礎。透過這一視角,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深刻地感知到江蘇文學如何“一脈千古成江河”:“千年文明造就了偉大的文學,中國文學有著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挖掘整理文學發(fā)展脈絡,追尋弘揚文學之根,《江蘇新文學史》是對歷史文脈的一次傳承創(chuàng)新?!?/div> 作為一部新時代背景下的區(qū)域文學史,《江蘇新文學史》承載著更多的學術抱負乃至文明使命。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平認為,《江蘇新文學史》既要統(tǒng)籌好區(qū)域性的江蘇文學和整體性的中國新文學的關系,以中國新文學的尺度梳理、盤點和總結江蘇文學經驗,又要從江蘇文學窗口看中國新文學的成就;要在百年文學史的大歷史邏輯下,凸顯階段性特征,發(fā)掘晚清通俗小說、新四軍根據地文學等歷史華章;既要充分關注經典作家,又要關注眼下冉冉升起的青年作家,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同時展望未來。 為百年江蘇新文學“畫像” 翻開《江蘇新文學史》,首先讓人驚喜的是對其起點的重新界定——1892年。這一年,江蘇人韓邦慶寫下長篇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以該事件作為江蘇新文學史的起點,既體現(xiàn)了“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學術共識,也凸顯了江蘇“俗文學”作為“新文學”一支的脈絡所在。 追尋“文學之根”、回望“來時的路”、總結歷程與經驗,是文學史的首要功能,卻涉及許多學術難題:入史的標準是什么?如何做好對經典作家的重評、做到對同時代作家的公允?如何挖掘闡釋江蘇文學的經驗和特色?個人見解怎么和學術史觀點有機統(tǒng)合? 作為《江蘇新文學史》總主編,江蘇當代作家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資深教授丁帆秉持一項基本原則,那就是“開放包容”:擴大文學的內涵與外延,將海外華文文學、兒童文學、網絡文學、戲劇影視文學乃至評彈、評話、琴書等地方藝術通通納入文學史視野,“只要有文字文本的藝術類型都算文學”;同時包容個性化的學術觀點,鼓勵新的審美發(fā)現(xiàn)?!皩掃M”的同時則是“嚴出”,在修史質量上精益求精,審校時發(fā)現(xiàn)不合格,不惜毀版重來。 透過地域文學史的獨特棱鏡,百年間江蘇文學的輝煌歷程與重大成就得以凝聚和顯影。翻開散文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郁驚嘆“江蘇散文作家簡直占據了時代文壇的半壁江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清華發(fā)現(xiàn),改革開放以來先鋒派、新寫實、新狀態(tài)等全國性文學潮流均以江蘇為大本營,如今江蘇文學中的學者散文熱、里下河文學、江南寫作等思潮和現(xiàn)象也在全國范圍產生影響。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慶祥而言,看到金枝芒的名字猶如發(fā)現(xiàn)一枚“彩蛋”,“金枝芒居然是江蘇人!要知道,他可是一位非常重要的馬來西亞華文作家”。 長跨度、大視野,賦予《江蘇新文學史》包羅萬象的文學景深和精彩幽微的歷史褶皺。張清華欣慰地看到,這部文學史對抗戰(zhàn)時期淪陷區(qū)、解放區(qū)、國統(tǒng)區(qū)的文學狀況做了全面而實事求是的陳述,更鉤沉出“新四軍根據地文學”這一“滄海遺珠”。常熟理工學院教授丁曉原注意到,從江蘇走出的王韜、周恩來、瞿秋白、華羅庚,均創(chuàng)作出中國報告文學發(fā)展史上的標志性作品,還有陳毅在新四軍戰(zhàn)斗期間寫下的《江南抗戰(zhàn)之春》,以及有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實,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作家親歷現(xiàn)代化建設與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書寫,都在全國贏得廣泛聲譽。 既是江蘇的,又是“文學史”的——《江蘇新文學史》注重挖掘江蘇地域文化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闡述區(qū)域文學成就,同時保持“史”的客觀和學術的冷靜。“從這30卷中我們看到了文獻和史實,更看到了臧否取舍和學術研究的成果?!敝袊鲄f(xié)創(chuàng)研部主任何向陽說。 以獨特史家眼光服務未來 研討會上,多位專家都提到《江蘇新文學史》“厚今薄古”的獨特史觀。 《江蘇新文學史》落筆之點是2019年,得以囊括近年來的眾多文學新現(xiàn)象、新趨勢、新作品,為考察、評價近年來的江蘇文學生態(tài)提供了參照視角。如網絡文學編呈現(xiàn)了媒介變革所造就的文學新質和江蘇網文作家取得的不俗成績;文學期刊觀照了近年來文學期刊如何在市場化大潮、媒體融合時代中跳出“舒適圈”,奮力探索新的辦刊之路;詩歌編基于史論結合的立場,強調豐富多元的詩歌活動、詩歌事件所構筑的詩歌文化對區(qū)域詩歌生態(tài)的影響,對當下充滿啟示意義。 在適度的“厚今薄古”中,《江蘇新文學史》躍動著“繼往開來”的飽滿能量。 楊慶祥贊嘆江蘇對文學人才的重視與扶植,以及對待歷史的“開放意識”,“在大學里講文學史,往往講到上世紀80年代就結束了,后面的二三十年怎么處理,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div> 為何重要?因創(chuàng)作與批評,是文藝發(fā)展的鳥之雙翼?!段乃噲蟆犯笨偩幵丽┳⒁獾?,在網絡文學編里,編撰者會對每一部作品直言缺陷和問題,印象特別深的是談到江蘇網絡作家天下歸元時,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瑋認為其影視改編作品《凰權》降低了原著的女性主體性,沿用了男強女弱的套路,可謂一針見血,“它的史感在于敢做判斷”。 在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江蘇省作協(xié)主席畢飛宇看來,《江蘇新文學史》的出版鞏固了江蘇文學在中國新文學版圖上的重要地位,江蘇新文學史成為一個具有系統(tǒng)性、文學性和權威性的宏大體系,但在“史”的眼光之外,它還包含一種“未來意識”—— “對作家而言,無論我們對自己的作品多么滿意,都必須把它放到專業(yè)的學術框架內審視;對江蘇文學界來說,我們應以《江蘇新文學史》出版為新的起點,推動當下與未來江蘇文學進一步繁榮和發(fā)展,再造下一個百年輝煌?!?/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