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正青春。 1979年10月,在原屬南京市文聯(lián)的文學內刊《南京文藝》基礎上,《青春》正式創(chuàng)刊。創(chuàng)刊號的陣容可謂強大,陳白塵、羅蓀、夏陽、從維熙、顧爾譚、鄧友梅等老一輩作家紛紛致辭,為《青春》拉起“這是青年作者的領地,是青年作者馳騁的戰(zhàn)場”的文學旗幟。也是這一期,王蒙開始在《青春》連載談藝隨筆《當你拿起筆……》。作為全國知名的純文學期刊之一,《青春》曾被譽為文學期刊“四小名旦”,單期發(fā)行量曾突破65萬份,在文學界影響深遠,地位舉足輕重。 40年過去,《青春》從一本單一的文學雜志,演化成一個集眾多文學載體和文學行動于一體的文學品牌。在近日舉行的《青春》創(chuàng)刊40周年活動上,一個個和文學、和青春有關的故事從記憶深處流淌。《青春》父子檔更是文壇佳話,一家兩代人都為一本文學刊物奉獻過青春和智慧,這在文學期刊版圖內恐怕是不多見的。 這本雜志在葉兆言家的餐桌上“誕生” 10月15日下午5點50分,著名作家葉兆言乘坐高鐵從北京回到南京,一出站就被《青春》雜志主編李檣拖往《青春》創(chuàng)刊40周年分場活動的講座現(xiàn)場。 40年前,正是在葉兆言家的餐桌上,《青春》“誕生”了?!爱敃r作為《青春》最重要策劃人和創(chuàng)辦人的方之先生,幾乎天天晚上跑到葉家,跟葉兆言的父親葉至誠先生討論,到底要把《青春》辦成一份什么樣的刊物。于是,就有了現(xiàn)在《青春》的辦刊方針:青年寫、青年讀,為無名者鋪路,扶持文學新人?!崩顧{說。 時隔40年,葉兆言仍清晰記得那時方之經常出現(xiàn)在自己的家里,“在餐桌上皺著眉頭跟我父親商量應該怎么創(chuàng)辦這本刊物?!比~兆言的最初寫作也與此有關,“父親本來不贊成我寫作,但是方之完全是以哄小孩的方式誘惑我,說你們年輕人應該寫小說,你的那個故事完全可以寫成一個短篇。就這樣,我稀里糊涂地走到了文學道路上?!?/div> 葉兆言在《青春》上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個短篇小說《舅舅村上的陳世美》(載于《青春》1980年第2期)。5年之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發(fā)表在《青春》上。“我寫的小說,幾乎都給過《青春》,因此我也喜歡開玩笑,說《青春》是退我稿子最多的編輯部?!?/div> 在《青春》創(chuàng)刊40周年之際,葉兆言寫了一篇《記憶中的〈青春〉》,文中說:“我的文青時代,一直都是和《青春》緊密聯(lián)系的。對我來說,那本《青春》就是文學,就是文壇。說沒有《青春》就沒有自己,有點討好,有點矯情,也不完全實事求是,但是如果沒有那段與《青春》共同度過的美好青春歲月,沒有大家在一起玩文學的青澀經歷,我很可能永遠不會成為一個作家?!?/div> 韓家爺兒仨都曾為《青春》“打工” 方之、李潮、韓東是爺兒仨,都曾經或正在《青春》工作。方之原名韓建國,李潮是方之的大兒子,隨母親姓,韓東是方家老二。爺兒仨都是優(yōu)秀的作家,詩人。 方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發(fā)表作品,1979年第3期《北京文學》發(fā)表了他的代表作《內奸》,獲當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并被譯成多國文字。方之是創(chuàng)辦《青春》的功臣,南京大學教授丁帆曾經撰文寫道:“有人稱頌方之把‘他最后的精力花在南京《青春》雜志的創(chuàng)刊上。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力快要消耗盡了,他要把手里的火炬交給后面的年輕人,他要創(chuàng)辦一個發(fā)表青年作者作品的刊物?!堑?,《青春》成為當時紅遍大江南北的名刊,培養(yǎng)了大量的年輕作家,這功績是歷史牢記住的。” 遺憾的是,方之還沒看到《青春》的創(chuàng)刊號便因病去世了,時年49歲,正是一個作家最好的時期?!胺街壬且晃徊湃A卓越的作家,可是為了《青春》,他放棄了寫作,并且倒在了創(chuàng)辦《青春》的崗位上。《青春》的誕生,是我們尊敬的文學前輩用生命換來的,這么說,似乎并不為過?!崩顧{說。 李潮在《青春》當編輯,只是他沒待多久,就趕著下海潮南下打拼去了。在葉兆言心里,他“算是我文壇上的引路人”。 韓東早已是蜚聲海內外的文學大家。去年底,他開始在《青春》負責“韓東讀詩”欄目,成為詩歌愛好者每個月都在期待的欄目。 丁捷父子既是讀者又是作者 都是從中學起訂閱《青春》,都是《青春》的讀者和作者,江蘇省作協(xié)副主席、著名作家丁捷和他的兒子丁中冶與這本文學雜志有著不解之緣。 “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天無意中在郵局發(fā)現(xiàn)《青春》,覺得很好看,從此成為忠實讀者?!倍〗輳?4歲開始就大量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文學作品,《青春》成為他的主要投稿雜志之一。后來丁捷主攻長篇小說,《依偎》《亢奮》等,獲得了多項國際國內獎勵?!傲艚o年輕人的園地很寶貴,我們這些老家伙不能搶‘陣地’?!倍〗菪χf,他“轉型”成了《青春》的文學顧問,給青年文學人才上課,參與《青春》的各種活動,繼續(xù)為《青春》貢獻力量。 在丁中冶的成長過程中,《青春》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皩鹤拥拈喿x,我建議他在讀經典文學的同時,了解一下當代的文學,給他推薦了《青春》。他看了之后很喜歡,語言的形式、傳播的內容都符合他們這個年齡的喜好?!倍≈幸痹谀暇┩鈬Z學校上學時就開始給《青春》投稿,今年,他與這本伴隨他成長的文學雜志結下了更深厚的緣分——成為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簽約作家。 在南京市委宣傳部的牽頭下,由南京市文聯(lián)、南京出版?zhèn)髅郊瘓F聯(lián)合實施,《青春》雜志社和南京市作協(xié)具體執(zhí)行,面向海內外推出“青春文學人才計劃”。21歲的丁中冶是兩屆“青春文學人才計劃”21位簽約作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他的“留學生三部曲”2017年完成第一部,接下來兩部正在創(chuàng)作中,引起眾多評論家的關注。 |